January 15, 2016

中美教育比較:中國大學成完成生產指標的車間

如果不打破應試教育魔咒,創新將無從談起;但一旦打破看得見的"分數”標準,又無力確保社會公平

□教育不但被考試所綁架,同時也被學歷所綁架。教育過程被異化為一級一級獲取學歷證書的過程

□作為人才培養基地的大學已陷入各種"數字化泥沼”而難以自拔,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越來越力不從心

在美國訪學期間,我根據大量觀察、訪談和體會,寫了一些關於中美教育比較的文章。對於這些文章中的觀點,贊同者有之,批評之聲亦不少。最嚴厲的批評是,我的比較不全面不客觀,只看到了美國教育的好和中國教育的不好,卻沒有看到美國教育的不好和中國教育的好,總之是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有崇洋媚外思想之嫌,等等。

我承認我的比較是不全面的,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打算要對中美教育進行全面的比較研究。但我的分析是客觀的,所有案例皆來自第一手的資料,分析過程也盡可能不摻雜個人立場和主觀評價。我寫這些文章的用意,並不在於進行一般意義上的學術研究,從理論層面分析中美兩國教育制度的異同——這樣的工作教育學家已經做得相當精深了。

稍稍學過一點辯證法的人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世界上並不存在完美無缺和一無是處兩種極端狀態。如果把完美無缺視為1而一無是處視為0的話,那麽絕大多數狀態處於二者之間,區別只在於是靠近1多一點還是靠近0多一點。

簡單比較中美教育優劣無助於推動中國教育未來的發展

美國教育當然有非常不好的地方。例如,許多公立學校的教育就是一塌糊塗,不但比中國教育差得多,也比不上世界上很多其他國家;再比如,貧富懸殊仍是美國教育的一大痼疾。在經合組織成員國中,來自美國最富學校的學生在閱讀能力方面可以名列前茅,但來自美國最窮學校的學生閱讀能力則排在第33位,僅比排在最後的墨西哥學生稍強。然而,恐怕我們不能因為美國最差學生的情況就否認美國最好學生在全球人才競爭中所顯示出的巨大優勢。

中國教育當然有非常好的方面。且不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單就和美國教育相比,2000年至2008年,中國擁有114萬名從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畢業的大學生,而美國僅為49.6萬人。目前,中國每年約有400萬年輕人入學接受2~4年的與工程有關的教育項目,這一數字是美國的10倍。根據美國有關研究機構的估計,至2030年,中國將有2億名高等教育畢業生,這一數字比美國全國勞動力的總和還要多。

然而,如果因此就得出中國教育超越美國的結論,恐怕也難以令人信服。畢竟在現實中我們還有那麽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特別是在吸引留學生方面,我們的確還無法和美國相抗衡。

事實上,"辯證”地去分析中美教育的好和不好,除了得出一些中美教育各有特點各有千秋之類的不需要證明的結論之外,既不能增加我們對於教育問題的知識和智慧,也無助於推動中國教育未來的發展。

我寫這些文章的真正用意,恰恰在於,通過這些有意識的不全面的比較,以美國教育中優秀的方面為一面鏡子,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審視中國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我對美國教育中有哪些不好的方面並不感興趣,因為中國教育不需要去學習那些不好的方面,除非是引以為戒;但我對美國教育中究竟有哪些好的方面卻非常感興趣,因為這些優秀之處,也許恰恰是目前中國教育所缺乏因而亟須加以改進的方面。因為不夠完美,所以要更加努力。比較是為了實現自身更好的進步。至於我們自己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不但已經引起美國人的高度重視,甚至還引發了他們的深深憂慮,自然毋需我們再去強調。

當代中國教育似乎在滿足社會創新要求上力不從心

當前,中國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也許是教育越來越難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未來勞動力創新能力的內在要求,教育對推動經濟增長的支持作用正在減弱。今年以來,經濟增長速度出現令人擔憂的下滑趨勢,固然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已經進入中高收入階段有關,但根本原因則來自於企業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不夠導致的投資動力不足。教育規模越來越大,教育技術越來越發達,但大量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畢業生並沒有表現出企業所預期的創新能力,市場對他(她)們的評價——工資——甚至低於沒有接受過教育的農民工,這反過來又影響到人們對教育的信心和信任。

更加令人憂慮的是,中國正在經歷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結構上的深刻變化。將來有一天——這一天遲早會到來——中國的人口供養比例終會發生逆轉,這不僅意味著改革開放以來持續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的消失,同時也意味著資源占有和資源使用的失衡矛盾將更加突出。如果不能通過持續有效的技術進步實現經濟結構上的根本性調整,中國目前所擁有的全球競爭力將會迅速被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所取代。這幾乎是一條清晰可見的軌跡。

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教育。只要教育能夠長期保持對社會勞動力之創新能力的支持,人口結構變化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將會被大量湧現的創新人才及其創新成果所抵消,社會總福利就依然處於盈余狀態。反之,如果教育無法有效提供對社會勞動力之創新能力的支持,新增的創新人才及其創新成果所帶來的正效應就無力彌補人口結構變化所帶來的負效應,社會總福利就會持續處於虧損狀態,而且很難實現逆轉。令人憂慮的是,當代中國教育似乎已經無力滿足社會的創新要求,承擔這樣的創新使命。

原文地址:http://www.edu.cn/edu/jiao_yu_yan_jiu/zong_he/201510/t20151026_1330730.shtml


 

Posted by: coolday at 03:15 AM | No Comments | Add Comment
Post contains 19 words, total size 14 kb.

<< Page 1 of 1 >>
26kb generated in CPU 0.0119, elapsed 0.0674 seconds.
38 queries taking 0.0595 seconds, 124 records returned.
Powered by Minx 1.1.6c-pink.